中午十二點五十一分,只見川第一橋樑,拍攝點D。
開往會津若松的428D列車,從左邊往右邊,減速緩慢地通過橋樑上,在這幾十秒鐘的時間裡,我不知道連按了多少次的快門,記憶卡中儲存了多少張的照片,但等待是值得的,也終於如願的拍到了夢寐以求的只見線冬景色。
稍早,我提前在十二點鐘剛過的時候離開了休息站,將登山鞋再次套上冰爪,提前來到登山步道上,高壓電塔下的最高制高點D,接著馬上找了個位置,擺好腳架,架好相機,等候著電車通過橋上時間的到來。當時,有一位日本大叔正準備下去,他看我架好了相機待命著,於是向我詢問了關於下一班電車通過橋樑的時間。
「大概是十二點半左右吧!」我回答他。
「 … 」大叔點點頭回應著,然後就下山了。
過沒多久,又有兩位日本大叔上到最高點D這裡,各自找了一個不錯的拍攝位置,做著我剛剛不久之前在做的重複動作;又再沒過多久,又有一位日本人上來,向我詢問旁邊的位置有沒有人以後,張開一支大腳架,腳架雲台上放了兩部鏡頭不同焦段,以及片幅不同的單眼相機,鏡頭前多放了一片減光鏡,並在機身上接了快門線,東摸摸、西摸摸的調整一些設定。
所有人就像是身上裝了鬧鐘般,不約而同的在電車通過鐵橋前準時報到。
至今,我仍清晰的記得,那天剛爬上制高點D時,眼前所看到的風景。
「只有感動!」
真的就只有感動二字。縱使拍到了想要的照片很感動,但是,現在不斷的去回想那個片段,最感動的片段,還是爬上制高點時,眺望遠方的第一眼、第一眼瞬間。因為不知道下次會什麼時候再來拜訪,毅然決然的做了等待的決定,而選擇了等待的決定,我想會是自己的人生當中,最美好的一次抉擇。
上午回到休息站後,外面的雪開始慢慢的變小,接近中午時撥雲見日、太陽露臉,天空為之蔚藍。兩個多小時,將近三小時的等待看似漫長,但這段時間裡,在食堂裡吃著美味的醬汁豬排蓋飯,喝著略微涼掉的熱咖啡,吹著暖風徐徐吹來的暖氣時,那股疲憊感、飢餓感,昏昏欲睡感,交織出來的卻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感。
為了這趟旅行,做了很多事前的準備,包含了一路從東京搭夜行巴士開始,到達若松車站前,然後搭上首班只見線電車,以及回來的車班時間銜接等等,甚至是出車站後步行到拍攝點,也包含了衣著和相機的部分,在此就順道提一下旅行的相機配置。大概從2014年底,也就是從《京都之路》旅行開始以來的這幾趟旅行配置,大多以一台可換鏡頭的相機和一台攜帶性較佳的小相機為主。
富士的X-T1,是一部具備防塵防滴功能的機身,搭配上同樣具有防塵防滴的鏡頭,那麼就會是一台可在下雪天裡安心使用的相機;另一台是RX1R,因具備了和身邊所帶的兩顆富士鏡頭全然不同的焦段,加上擁有非常優異的拍攝畫質和便攜性,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旅行最佳的第二台相機。
拍攝只見川第一橋樑時,腳架上放的是X-T1,接上的是中長焦段鏡頭,RX1R則是具備了小廣角的焦段。電車從橋上通過時,先後替換的按著兩台相機的快門,順利的獲取了兩種全然不同視角:一則是以電車為主,一則是以背景為主角的兩種照片。
午後,終於心滿意足的下了登山步道,走在回程的道路上,將又是一趟2.6公里長的歸途。那麼,我想在這段回程的路途中,應該是可以緩慢的邊走邊拍吧!
太陽光線和藍天的露出,好天氣讓疲憊感就這麼拋諸腦後,步伐變得輕快許多,完成一件大事之後,彷彿整趟旅行的任務也就這樣完成了。(笑)由於做了等待的決定,錯過了12點44分開往會津若松的回程電車。沒錯!這班電車就是剛剛在山上拍的那輛428D,距離下一班回若松的電車,則是已經要到傍晚的16點06分了。
之前提到,拍攝點的登山步道和休息站,都是在國道252號旁,眼前的這條道路,就是國道252號。即便是國道,沿途經過的車輛卻是鮮少,跟早上來的時候差不了多少。唯一確定改變情況的,除了天氣轉晴外,那就是早上過來時,得走上數百公尺長的上坡道;回程時,就會變成了較為輕鬆的下坡道。
下午兩點四十一分,宮下橋上。
先前曾經提到,上午從車站出來後,走了一條數百公尺長的上坡道(回程變下坡道),然後接上國道252號。而這條數百公尺長的坡道,就是縣道237號。車站出來後,上了縣道237號後,會先經過第一座橋「宮下橋」,站在宮下橋上,面對前方的兩座橋:上面那一座,是國道237號的新宮下橋、下面這座橋則是只見線的大谷川橋樑。
這個點,也是相當熱門的一個拍攝點,之所以熱門,是因為可以同時拍到上、中、下三座橋樑同時出現在同一個框框中的珍奇畫面。那第三座橋怎麼不見了呢?第三座橋其實就踩在我的腳下的「宮下橋」。當我拍完了這張從會津若松發車,開往會津川口的427D電車通過大谷川橋樑後,才突然驚覺到說,我站錯了地方,少拍了我腳下的這座宮下橋。(搔頭)
而下一班通過的電車,將是一個半小時後,也是預計搭乘的16點06分的電車,而再那之後,得要到晚上七點多才有最後一班回程的末班車。
豆知識:宮下橋、只見線大谷川橋樑、新宮下橋這三座拱橋,有著「拱橋三兄弟」之稱。論橋樑的年齡,只見線大谷川橋樑最古老,其次是宮下橋,這兩座分別是昭和14年、昭和32年所興建,是昭和年代完成的橋樑;平成元年興建的新宮下橋,是這三座拱橋當中年紀最小、最為年輕的一座鋼製橋樑。
我循著早上同樣的路途,搭上了回程的電車。
在車上吃了條巧克力條,喝了幾口烏龍茶解甜膩的口感,等待血糖慢慢回升;我將左手肘靠在車窗前的突出處,左手掌托著下巴看著窗外雲層密佈,大陽下山後的魔幻時刻。慢慢地,我眼前的視線由上至下,慢慢的變黑變暗,眼皮如布簾般緩緩的拉了下來,耳朵聆聽著車輪摩擦著鐵軌所發出的喀喀作響聲,隨著聲音固定的節奏,緩緩的進入了夢鄉 …
或許有人會問:「這樣的一趟旅程值得嗎?」
這趟只見線之旅,可說是只為了拍攝「一張」照片而安排的一趟旅程。
表面上看起來,是這麼有些傻勁和衝動,但安排的過程當中,每個環節、每個事項,包含了整個路線、天候狀況、電車時間、拍攝過程和裝備準備上,每一個環節和過程都不馬虎。「一張」照片的成果,從數量的計算上來看,或許是不划算,但拍攝的數量多寡,從來都不是決定一趟旅程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,更重要的是,能夠在天時、地利與人和的幫忙下,拍到了這一張足以串連起整趟旅程的代表珍景。
只要這一張,就算只有這一張,
都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說:
「這趟旅程是值得的!絕對值得的!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※ 廣告及不雅文字等訊息留言一律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