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禮拜,一直在等待著電話的那一頭傳來「NEX-3」的消息。
但我沒有因此錯失那麼好的天氣,帶著底片相機、以前的數位相機,連跑了羅東街上,以及運動公園好多趟。
之前,一直打著如意算盤,盤算著這陣子熱歸熱,但卻是很適合拍照的天氣,好帶著新買的NEX到處走走,熟悉相機,尋找新的想法。
但是天算不如人算,完美的計畫不如突如其來的衝擊!(苦笑)
不過我不為此而失去拍照的動力與樂趣,就像是前面A20的那一篇,再次重溫舊夢一般。
我也說過,這陣子似乎有很多事都不太順利,搞得自己心浮氣躁,有時候好像還會失了魂似的放空。
坐在俯瞰整個運動公園的最高點,心情才會覺得漸漸平靜下來。
在用X-300拍這捲底片之前,對於這台相機的理解其實是有限的(前陣子都在使用XR500)。我好不容易靜下心,重新思考該從哪裡了解它?
一直以來,我買了很多的攝影雜誌,不管是台灣還是日本的,除了基礎的構圖外,我最重視的是每個攝影師,對於色彩的詮釋,如何運用各種不同的色彩調性,來表現出他(她)所想要的結果。
除了要了解別人如何用色彩來詮釋自身的想法外,我也一直在改變對於「測光」這門學問的自我法則,我分別看了兩本書,一本是國內的、另一本則是國外攝影師寫的,儘管說法上的廻異,但其實兩者是可以搭配的起來,也許這就是每個人所獨自擁有的"自我法則"。
在色彩的調性和測光兩方面的自我基準出來後,才是構圖。
這看起來是一種反向思考,因為按下快門之前的前置步驟,似乎都是從構圖著手,有了心目中的構圖後,才能從那份構圖中歸納出,該如何搭配光圈、快門?該如何表現主體的明暗度?來調配自己的想法,而數位後製才是最後的一部步驟。
沒錯,是一個很反向的思考,對我來說也是必要的。
「測光」也是我眼前最重要的課題,因為如果無法從「假說」到「實證」,那這套法則是無法成立了,同時也會造成拍出來的結果,並不是自己想要的。
(儘管數位後製已經非常發達!)
我在這方面其實已經下了很久的功夫,不斷的看書、不斷的思考,期望能夠真正的建立一個自我的法則出來。
從這捲底片當中,也初步完成了自己的實證,更待以後都能夠如此順利。
在這當中的每一張照片,都有經過數位後製的調整,而表現出最終的結果。
我從投稿的一次攝影比賽當中,我體會到這點:
「後製,能夠讓照片更為有戲劇性,也更為精彩!」
看到別人入選的作品,深知自己的作品還是差別人一大截,學習的路程還有很大的一段要走。
我沒有很會拍照,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,也需要多一點認真學習。
從一張張的照片當中,看到自我。
也從這一系列的照片當中,看見自我的強烈情感。
源自於對於家鄉的一種特殊情感,在很多不順利的事當中,陪伴我的,就是自己所身處附近的景色。
平凡的街道,平凡的往來車輛。
熟悉的道路,熟悉的建築。
熟悉的景物
熟悉的家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※ 廣告及不雅文字等訊息留言一律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