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「絕色高雄第二季」系列文章結束前,先來介紹一下另一捲黑白底片「Fujifilm NEOPAN 400」,對照起前一捲的「Tri-X 400(400TX)」,我覺得喵兔拍出來的特性很相近,甚至我覺得400TX看起來畫面顆粒還比較細緻一點。
說實話,所謂的高雄紀行(原來的預定標題),其實也只有拍旗津到鼓山,以及回程途中的某些片段而已,加上這些照片不太符合「絕色高雄」的主題性。
其實我自己是覺得黑白也是色彩表現中的一環,黑白也同樣屬於某一種色系,只是太多的黑白照片放在系列文章當中,顯得太過於單調,也模糊了『絕色』的這個主標題。
高雄是個很合適拍黑白照片的地方,跟基隆很相像,都是一座海港城市,只不過高雄的陽光讓高雄這個城市變得熱情且有活力。
我還沒有嘗試著使用低感度的底片拍攝,因此我也不能論斷說究竟高雄適合哪捲黑白底片拍攝。
我想很多人選用底片拍攝的標準,通常視光線及氣候狀況決定。
這樣並沒有什麼錯,因為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,硬要用低感度底片拍的後果,可能要承擔許多張可能模糊的結局。
可是,底片拍出來的結果,除了鏡頭因素外,底片就是另一個可變因素。
沒人說在大太陽不能用高感度底片拍照;也沒人說在陰雨天不能用低感度底片拍照,只要快門夠快,手夠穩。
「NEOPAN 400」在太陽光或是光線充足的戶外環境下,畫面的顆粒顯得粗曠許多,反之,在室內較需依賴高感度的環境之下,畫面的顆粒就會顯得細緻許多。
把這個反推回去,換句話說,如果400TX在大太陽光線充足的環境下拍攝,所呈現的最終結果會是如何?是否也是一樣呈現較粗顆粒的畫面呢?
我不知道。
但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。
不斷的嘗試著不同的底片,不斷地變換拍攝的地點與場景,其實就跟數位照片一樣,不斷的尋找不一樣的色調,嘗試著不一樣的風格。
也許直到最後,很多人仍舊不清楚我所要表達的事,當我反覆著看著這兩捲不同的黑白底片所拍出來的成果,一直想理出一個頭緒,而這篇文章的呈現,正是一篇似懂非懂,也可以說是一種半成品的想法與理論。
最後,我想重點不是能不能理解,而是大家能不能找到一捲喜歡的底片。
這才是這篇文章的深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※ 廣告及不雅文字等訊息留言一律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