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元1185年3月24日,日本平安時代末期,展開了源平之爭的最後一戰「壇之浦之戰」。
兩方水軍對峙的壇之浦,位於現在關門海峽地區。戰爭初期本來是由源氏占優勢,但由於潮流的改變,情勢開始峰迴路轉的轉變,最後由源義經所領導的源氏水軍,最終擊敗了當時掌握國家實權的平氏一族。
來到了日本戰國時代,位於長門國的關門海峽,是當時毛利家的領地,而這裡也是掌控來往於中國及北九州地區最重要的關鍵位置。
兩方水軍對峙的壇之浦,位於現在關門海峽地區。戰爭初期本來是由源氏占優勢,但由於潮流的改變,情勢開始峰迴路轉的轉變,最後由源義經所領導的源氏水軍,最終擊敗了當時掌握國家實權的平氏一族。
來到了日本戰國時代,位於長門國的關門海峽,是當時毛利家的領地,而這裡也是掌控來往於中國及北九州地區最重要的關鍵位置。
【意外的安排】
大約就在出發前的一個月左右,我對行程做了臨時性大幅度的更動。把原本安排尾道的旅程,給延後到兩天之後。此一作法也接連的影響到後來的岡山倉敷行程。坦白說後悔嗎?也沒有什麼太多的後悔,只後悔行程的時間過於短暫。
山陽版的JR PASS嚴格說起來是非常貴的一張票券,由於經濟上的考量,加上前面的歷史因素,所以正好有這麼一個機會將形成延伸到山口縣境內,完成這次的山陽道橫斷之旅,這張通行券幫了我非常大的忙。
由於今天有著豐富的行程計畫,所以我也就不浪費時間,選擇了最快速的新幹線「希望號」列車。希望號列車的內部裝潢,跟我們台灣高鐵的700T列車非常的相似,都採用了三排、兩排的座位配置。
比起剛到廣島時搭的「櫻花號」列車,即便採用了兩排、兩排座位較寬大的配置,但希望號與前座之間的距離卻寬鬆許多,放起行李也比較寬敞許多。
今天的行程目標設定在山口縣的「下關」及北九州市的「門司港」以後,我們搭乘新幹線跨越過關門海峽,正式進入了北九州地區的小倉。
前面經歷過十幾趟的日本行之後,這還是自己頭一遭踏上日本九州的土地上,心裡面可是感到非常的雀躍,同時也覺得新幹線真的串起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人跟人之間也不再如此的遙遠;如同當年豐臣秀吉的中國大返還,從岡山地區花了七天的時間才回到京都,而且在當時算是非常快的行軍速度,沒想到今日已經演變成數小時的距離。
【九州初體驗】
旅行的一個多月以前,我的行程表上僅止於廣島和岡山,就在一個月以前的意外決定,讓我有機會能夠一次完成這樣驚奇的旅程。而這趟門司與下關的驚奇之旅,隨著後來這位旅伴的決定,讓我朝向更無法想像的終點前進。
我對於小倉的印象,大部分還是來自於歷史。
日本歷史有非常精采的兩大部分:戰國時代和幕末時期。
我想跟中國的三國時代一樣,日本戰國時代同樣擁有絕佳的話題性,諸如豐臣秀吉、織田信長、武田信玄等諸多歷史人物,常常成為了電玩遊戲,以及日本戲劇的取材人物和年代;另外一個富有話題性的時代,那就是阪本龍馬所處的幕府時代末期。
我對小倉的認識,就是源自於兩個時期。
西元1586年,秀吉統一四國,德川家康臣服之後,位極人臣,登上朝廷最高官職「關白」一位的豐臣秀吉,便接著親自率領大軍,準備征討九州。當時豐臣秀吉便於此分兵二路,南下討伐島津,之後又將豐前國分封給黑田官兵衛;來到了幕末時期,當時德川幕府正發動對長州藩的第二次討伐戰爭,幕府軍一方的小倉藩,最後被長州藩高杉晉作所率領的奇兵隊給打敗。
西元1586年,秀吉統一四國,德川家康臣服之後,位極人臣,登上朝廷最高官職「關白」一位的豐臣秀吉,便接著親自率領大軍,準備征討九州。當時豐臣秀吉便於此分兵二路,南下討伐島津,之後又將豐前國分封給黑田官兵衛;來到了幕末時期,當時德川幕府正發動對長州藩的第二次討伐戰爭,幕府軍一方的小倉藩,最後被長州藩高杉晉作所率領的奇兵隊給打敗。
從小倉站轉搭鹿兒島本線之後,搭到終點站「門司港」站下車。
我們打算從門司港這裡,轉乘遊輪的方式橫渡關門海峽。這裡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地方,那就是在門司港的前一個車站是「門司」站,有人常常會提早下車,但其實要去下關地區,或者只是要在門司吃咖哩、欣賞港都夜景的話,請記得一定要搭到最後一站。
在小倉下新幹線,之後又轉搭在來線來到門司港,除了覺得天氣型態跟台灣變得有點像之外,其實一直沒有什麼太多, 我已經從本州橫渡到九州的那種實感。直到了看到眼前的「九州」二字,才確實的感覺到 ───
原來已經從關西跑到北九州那麼遠的地方!
【門司地區】
來到門司港這裡,門司港車站本身就是一個著名景點。
現今位置的門司港站於1914年,也就是日本大正時期正式啟用。建築物本體處處留有日本大正時期的浪漫風格。也就是因為對於車站本身的西洋外觀感到非常的有興趣,所以門司港也就成為下關地區以外的另外一個拜訪景點。
只是很可惜的是,因為車站主體正在進行整修工程,所以沒有辦法看到車站的整個原貌。從照片上看起來的話,真的頗像日治時期的台北車站,只可惜那麼棒的歷史文化古蹟我們只能從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去回味。
雖然無緣見到車站的完整面貌,車站建築內還是有很多讓人足以產生對大正美好時期的遐想。或許這從一個觀光客和外國人的口中說出來,感覺不具備任何的說服力,也必須承認我對大正時期的認知,絕大多數是源自於戲劇和歷史照片。
可是光光看到眼前保存下來的文物,加上對於歷史的興趣,很容易就能把自己帶進當時的世界裡。
日本從幕末時期,歷經了動盪的明治時代,再到了大正、昭和時代。
特別是後者的兩個時期,現今仍舊可以在許多地方發現它們的蹤跡。像是東京的下町地區,就保留了很多昭和時代的舊街町,儘管陳舊卻充滿了人情味,讓人走進去很容易陷入其中。我相信對日本老一輩的人來說,在昭和時代的美好依舊長存在他們的心中。
活在現代的我們,僅只依靠著書本和照片,以及僅存的文化古物,串聯起那個時代經歷過的風風雨雨,以及現今無法體會到的單純美好。人家可以做得到的事情,我卻不知道,未來要怎麼樣跟自己的孩子們去講解那一段的歷史過去。
難道只能夠跑到別人的國家裡,才能找到我們所走過的足跡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※ 廣告及不雅文字等訊息留言一律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