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天氣比起前兩天來得晴朗許多。假使前兩天也是如此一般,那麼旅程或許會更臻於完美吧?!拍了幾年的照片,原以為已經能夠完全適應天氣不佳的日子,但是心情永遠無法欺騙自己,我們無法脫離光線而活。就在下一刻,馬上決定再買一張一日券,用搭乘巴士的方式,趁著好天氣將金澤的街景好好的巡禮一趟。
金澤市區的觀光巴士,主要分成逆時針和順時針兩條相反的路線,如果有時間上的限制,或者有特別想去的景點,那就要特別注意順逆之間的關係。搭錯方向的話,可能會花費一倍以上的時間到達目的地。但如果不趕的話,可以選擇多花時間的方式,沿途看看車窗外的風景,選擇一個喜歡的站牌下來散散步,我想這是除了騎自行車外,另外一種最適合遊覽金澤市區的方式。
地圖上標註著許多的神社記號,剎那間,確實給人在京都的錯覺。金澤之所以有著小京都的稱號,從這張地圖的標示就可以馬上的領會。東茶屋街周邊區域由於是相當著名的觀光景點,走進附近的小巷子裡,反而可以不用有多餘的顧忌拿起相機拍照。
金澤的淺野川,顯然兩岸的河寬比京都的鴨川窄了許多。即便在這樣晴朗的天空下,清澈的河水以及綠意盎然的樹木,卻抹不掉不捨的心情。主計町茶屋街的景致,在我的心中也就變得如此的憂愁。原本是想要開心的離開,回到自認為溫暖的家鄉,可是越是這樣想,越是讓人難以揮去離別的心情。
第一天的晚上,我從旅館所在的西口,一直走到車站的東口前。
走出站外,包圍在鋼骨結構下的是著名的「鼓門」。或許現代和古典這兩個充滿著矛盾的詞,卻在京都和金澤這兩座城市相繼的實現。這座鼓門的存在,彷彿是在告訴著來來往往的過客們,金澤這座城市的繁華過往,以及充滿著設計感的現代時尚。
走出站外,包圍在鋼骨結構下的是著名的「鼓門」。或許現代和古典這兩個充滿著矛盾的詞,卻在京都和金澤這兩座城市相繼的實現。這座鼓門的存在,彷彿是在告訴著來來往往的過客們,金澤這座城市的繁華過往,以及充滿著設計感的現代時尚。
車站的設計往往能夠反映出這座城市的代表意象,也是最能夠快速的打響知名度的頭號景點,同時又能夠加深旅人們的初印象。
它就座落在金澤城公園旁,極簡風格與現代化的建築設計,讓附近有兼六園、金澤城跡為鄰居的這座美術館更顯得突出。走進美術館除了拜訪相當有名,由藝術家 Leandro Erlich 所設計的「泳池」;將泳池表面蓋上一層含水的玻璃,從「水面」和「水下」分別往下和往上看,形成了跟真實游泳池類似的特殊觀看效果。
如果有時間的話,可以再買張票進去看當季的展覽,或許可以從展覽當中更為了解金澤這座城市的脈絡。當時館內剛好有兩個展覽都是有關於建築方面;一個展覽是【3.11以後的建築】,另外一個則是【日本建築1945 - 2010】。
自從日本發生了311大地震後,這場大災難再次的喚起了日本人的危機意識。也因此他們再度重新思考,當地震等重大災難發生時,什麼樣的建築設計才能夠保護在建物內的人身安全。嶄新的思考邏輯和設計,率先的從居民的活動中心、學校、以及圖書館等公共建築設施出發。
展覽中展示了許多的建築設計模型,連一個縣的一個市,甚至是市以下的町,那些市民、町民會館花費了很多心思下去設計。看著展示出的構想原型,每一棟的建築設計跟美術館、博物館沒有任何的差別。再次的印證了市容的規劃和公共建築的設計,才是真的體現出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。
京都和金澤之間的關係,因為歷史的因素,也因為是根本同源的因素,讓兩個相似的地方成為了從屬關係。如今,處於比較弱勢的城市,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有著共同的夢想,就是找尋出屬於自己的道路。
金澤這座城市,始終給人「另外一個京都」的印象。走一趟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後,或多或少能夠體會到,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們,想要脫出古典泥淖的想法。雖然不知道是否每個人都有如此的想法,但是從這些建築設計當中隱約的感覺到,金澤一直想要走一條屬於自己的城市道路的意念。
我們會習慣性的把看到的人事物給冠上另外一個相似個體的稱號。但實際上,城市跟人與人之間、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並無不同,每個地方、每個人、每樣東西都擁有著不同的發展、人生歷程和特色,城市和城市間也是如此。
自古以來擁有著絕對的優勢,直至進入明治時代,京都開始從政治的舞台上默默的退了下來。儘管如此,京都一詞,早已成為了無可取代的代名詞。這也讓所有被冠上「小京都」之名的城市,因此躍上了城市們的舞台。
每個城市之間都有各自的發展,也都各自的努力走向自己的道路,這絕對是良性的競爭。對我而言,所有位於「京都之路」上的城市們,每座城市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都是構築起這條道路的重要關鍵角色。因為這些城市的百花爭艷,才讓這趟旅程擁有更多不同、更多元化的的京都味。「京都」只是一個代名詞,任何被賦予「京都」代名詞的城市們,都是獨一無二、無可取代的。
因為在城市中的一景一物,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,早已證明了一切。
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※ 廣告及不雅文字等訊息留言一律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