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站內文章

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

[LENS] Sony G Master Series 全新發表!


G Master

G Master

【簡介】

Sony在2016年日本CP+開始之前,在海外先行發表了全新的FE鏡頭系列「G Master」;這次發表的「G Master」鏡頭一共有三顆鏡頭,分別是:FE 85mm F1.4 GM、FE 24-70mm F2.8 GM、FE 70-200mm F2.8 GM OSS。同時也發表了1.4x、2.0x增距鏡。



以往,Sony旗下的鏡頭系列無論是A接環或者是E接環,都是以「G」和「Zeiss」兩大鏡頭系列為主;如今,在第二代A7機身相繼發表完成之後,為了能夠因應未來高畫素、高解像力、以及高畫質錄影的需求,進而推出了最高階「G Master」鏡頭系列對應。

「G Master」鏡頭系列完成了所謂「高畫質」及「美麗散景」的兩大目標,以及實現了過去從未有過的鏡頭技術,可以說是集最先進技術於一身的全新高階系列鏡頭。

「G Master」系列鏡頭主要擁有以下的幾項特點:
  • 超高解像力的鏡頭設計:以搭配高像素機身、高畫質錄影作為主要設計考量的鏡頭系列。
  • 搭載全新開發的「XA Lens」非球面鏡片:比過去AA鏡片更為高階的XA鏡片,輔以搭配11片光圈葉片設計,能夠讓畫面擁有更自然、更為圓滑的美麗散景。
  • 全新的對焦驅動馬達設計:其中以 FE 70-200mm F2.8 GM OSS 這顆鏡頭的設計最為特別;它採用了前後兩組的對焦驅動馬達,能夠展現更快速、更安靜的對焦,並且大幅的減少對焦距離改變時所產生的「呼吸效應」,並且達成了 1m 以內(0.96m)的最近對焦距離,且在最近對焦距離下仍保持相當優異的解像力。



【鏡頭】

[FE 85mm F1.4 GM]

FE 85mm F1.4 GM

FE 85mm F1.4 GM_LENS

FE 85mm F1.4 GM_MTF


FE 85mm F1.4 GM 是首次出現在E接環上的全新規格鏡頭。使用了全新的 XA鏡片、ED低色散鏡片;光圈為11片葉片設計,形成美麗的圓形散景;鏡片表面則是使用奈米AR鍍膜,大幅度降低反射光及曜光、鬼影等現象出現。

FE 85mm F1.4 GM 也是新發表的三顆「G Master」鏡頭中唯一擁有光圈環設計的鏡頭。


[FE 24-70mm F2.8 GM]

FE 24-70mm F2.8 GM

FE 24-70mm F2.8 GM_LENS

FE 24-70mm F2.8 GM_MTF

FE 24-70mm F2.8 GM 採用了 F2.8 恆定光圈的標準變焦鏡頭,也是俗稱的「大三元」之一。它一樣使用了全新的XA鏡片及多種非球面和低色散鏡片;光圈設計為9片葉片設計;採用DDSSM直接驅動超音波對焦馬達;鏡片表面則是使用了奈米AR鍍膜等。

比起前作「Vario-Tessar T* FE 24-70mm F4 ZA OSS」來說的話,無論是鏡頭設計和技術,甚至是解像力的表現上,「G Master」鏡頭系列都擁有更佳的優勢;但是從便攜性上來看的話,「FE 24-70mm F2.8 GM」的鏡頭重量就達到886公克,是Zeiss鏡頭兩倍有餘的重量,光是從重量和體積上來看,F4光圈的這顆鏡頭就成為了它的最大優勢。


[FE 70-200mm F2.8 GM OSS]

FE 70-200mm F2.8 GM OSS

FE 70-200mm F2.8 GM OSS_LENS

FE 70-200mm F2.8 GM OSS_MTF

FE 70-200mm F2.8 GM OSS 則是「大三元」鏡頭中的另外一顆望遠變焦鏡頭。一樣擁有XA鏡片、光圈設計為11片葉片設計、奈米AR鍍膜等等,最大的特點是它擁有兩組的對焦馬達,以及0.96m的最近對焦距離。

前面的兩顆鏡頭,都是使用單一的SSM對焦馬達,而這顆鏡頭,則是將前面兩顆鏡頭所使用的對焦馬達給綜合在一塊;前端使用了SSM環形對焦馬達,後端則是另一組的SSM線性驅動馬達。透過兩組馬達的設計,可以達成更快速、安靜且穩定的對焦。

這對對焦行程距離長的望遠變焦鏡頭來說,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設計。除了從三顆鏡頭的MTF圖表現來看,「G Master」在高解像力上下了一番功夫外,特別針對錄影需求的這個部分下足了用心。


【總結】

「G Master」實現了高解像力和高畫質錄影的需求,同時也展現了Sony在鏡頭技術上更進一步的表現,或許有人會問,那麼「Zeiss」和「G」系列鏡頭是否會遭受到重大影響呢?其實以我的觀察來看並不然。

其一、鏡頭的重量和體積過大:「G Master」鏡頭的整體重量和體積上來看,都大上至少一倍左右,這樣的重量和體積,對於著重攜帶方便性和旅行為主要需求的使用者而言,這樣的鏡頭即便擁有很棒的畫質表現,卻在其他方面形成了超越畫質表現需求的負擔。因此,對這類型的使用者而言,轉而選擇「Zeiss」和「G」系列鏡頭反而是較佳的選項。

其二、單價過高:「G Master」鏡頭除了擁有高解像力、高重量外,高單價也是其系列鏡頭讓許多人卻步的另外一個關鍵。以「FE 24-70mm F2.8 GM」為例,約2200美元左右的定價來說,一顆新台幣七、八萬左右的鏡頭,也不是一般使用者就可以經得起的價格,因此可以很明顯的看出Sony想要透過價格來區別不同系列等級的用意。

其三、鏡頭設計的用途和取向:「G Master」鏡頭的設計,可以看出主要是為了因應高像素機身的需求對應,諸如A7RII這樣等級的機身,才能夠發揮出鏡頭本身的價值;但實際上除了講求高像素的「A7R」系列外,同時也有兩種不同取向的「A7」和「A7s」系列機身,使用者擁有不同的機身,勢必也會產生不同的鏡頭需求,因此「G Master」可以說是為了補足金字塔頂端用戶需求而誕生的高階鏡頭系列。

近年來,雖然Sony在E接環上有著許多的積極作為,但除了不斷的發表令人感到驚豔的全新機身外,最大的垢病仍在於原廠鏡頭支援上的缺乏;如今「G Master」系列的發表,雖然不見得有如此高端的需求和實用度,但是最高端鏡頭技術的展示,將會成為有助於E接環系統未來的發展上一劑強而有力的強心針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※ 廣告及不雅文字等訊息留言一律刪除!